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09日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

 

一、学校现状分析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系美国基督教南浸会副教士叔米士晏玛太会同奥籍教徒杨林于1911年创办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南浸会办的两所教会学校:进德小学和民德小学。1951年两校合并,1952年秋成为公校,改名为福建南路小学1956年成为黄浦区的中心校,1958年改用现名,学制五年。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校,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影视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摄影教学特色学校。

学校拥有一幢七层教学楼,设有计算机房、音乐室、图书室、自然常识实验室、会议室、演播室和多功能厅等多间辅助教室。现有中学高级教师7人,区学科带头人以及区、校级骨干教师16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2人。目前在职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谢慧萍、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孙国菁、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倪鸿幸等一批素质好、能力强、业务精、善思考、肯奉献的教师。

㈠、优势

学校通过领衔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研究》,探索了激发师生自主学习动机的途径、手段、方法,建立了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师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学校建立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校本培训,精心打造敬业爱生、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努力探索积极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几年来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发扬,办学优势得以凸现。

1、重视载体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在深入学习《两纲》精神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树魂立根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将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环境宣传、心理辅导等方面,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学校德育活动的红火开展,引起了沪上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各种活动频频见诸报刊新闻。

2、注重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有重点、分阶段开展多元校本培训,建立了多方法、多时段、多形式、多内容、多渠道、多层面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了以理论为引领、课例为载体,教研为抓手的新课改实践模式,引导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学科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研究等来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通过计算机操作培训、技能比武和教学展示等活动,推进了二期课改的实施。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职工的人文修养、师德修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技能过硬的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3、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注重以教助研,以研促教,聚焦课堂,努力探索适应二期课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学校坚持将课堂作为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强调协作互助的教学氛围。学校设立了教研组三主讲制,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学校加强了管理、督促和宣传的力度,在教学质量监控三级管理中,做到了人人有岗,层层落实;学校开展了教学评价研究,修订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小班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研究,让师生对教学情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校积极构建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㈡、不足之处

一是校舍规模偏小,给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二是近年来师资队伍发展虽然较为稳定,但对名师的培养力度不够;

三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内涵还有待提高。

二、学校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㈠、办学目标

办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可持续发展的精品学校。

㈡、培养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讲文明诚信、善学习积累、乐思辨创新、勤强身健体、会生活玩耍的阳光学子。

㈢、学校发展总体框架

目标管理规范,师资队伍精良,德育工作务实,教学质量上乘,科研气氛浓郁,校园环境优美。

主要内涵是:

——目标管理规范

传承一中心小学严谨、规范的治学传统,确立一中心小学开拓、创新的办学思路,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机制,使目标管理有利于学校综合发展。

——师资队伍精良

确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的观念,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实践,岗位成才,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构建教师梯队结构。

——德育工作务实

贯彻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确立关注学生个性的观念,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活动,营造德育良好氛围,锻造学生良好品行。

——教学质量上乘

办学以质量为生命线,课程设置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优良品质,让学生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体。

——科研气氛浓郁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各教研组以课题牵头,加强教学研究。学校通过设立课题研究基金,加强课题研究指导,营造科研氛围,提高科研质量。

——校园环境优美

校园环境力求体现绿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美化与艺术化相结合,崇尚美感,张扬个性,营造和谐氛围,体现生命活力。

三、学校实验课题:《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主要指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这一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基础教育从原先灌输式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新一轮的课改着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是推进二期课程改革的必需,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然。

㈠、研究目标

研究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㈡、研究内容

1、开展对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其它因素的调查。

2、根据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强的对策研究。

3、研究相应对策的应用对优化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㈢、关键问题

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㈣、特色与创新

学生学习质量的相应对策对优化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四、具体目标与措施

㈠、学校管理

具体目标:

1、确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传承严谨笃实的管理风格,使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2、完善结构完整、操作规范、制度齐全的层级管理模式,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各项管理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力度。

具体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行风建设,加强文明创建。

2、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倡导诚信与人,诚信与事,管理者行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率先垂范。

3、根据素质教育及二期课改的要求,制定学校新一轮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逐步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依靠教师这一办学的主体,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

4、建设一支有创新意识、有学识能力、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队伍,形成校长决策、教总两处落实、教职员工具体实施的层级管理模式。加强绩效管理,加强中层干部、组长、骨干教师、教研组的考核,建立学校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5、根据办学章程的有关规定,加大依法治校力度,实行校务公开,进一步完善财务、人事、信息技术等保障机制,党支部发挥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㈡、队伍建设

具体目标:

1、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且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梯队。

2、做实十一五期间的校本培训,教师做到思想上转变观念,确立与时俱进的意识;理论上加强学习,汲取教育改革的信息;业务上精益求精,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具体措施:

1、学校努力构筑以享受读书幸福,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理念的读书工程,落实读书工程的具体方案,采取营造学习氛围、提供交流平台、品味大师读书等措施,使教师感受校园生活的精彩,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2、制定好十一五校本培训计划,充分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专题报告、教师论坛、互动式协作教研、教师技能培训等形式,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行为能力,完成新教改态势下的教师培训任务。

3、借助2006年工资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改革。经过三年的苦心砥砺,使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能力等各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校、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比例的35%40%,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比例的12%

4、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每位教师制订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校竭力为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岗位成才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师德表率作用、业务辐射作用,签订新一轮骨干教师的带教协议并予以实施,通过带教、联合研究、岗位实践等方法,带动区内外教师共同发展。

5、完善兴南教育奖励基金的实施方案,注重平时引导,加强绩效考核,鼓励脱颖而出,形成对优秀教研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系列管理机制。

㈢、德育工作

具体目标:

1、以推进两纲精神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在德育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学科教学中努力贯彻两纲精神,探索德育的实效性。

2、以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班集体建设中的个性发展为抓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培养,强化自我教育,探索德育的针对性。

具体措施:

1、抓实德育教研组的研究,完善两纲要求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晨会、十分钟队会、主题班队会等阵地,切实将两纲精神落实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逐步构建学校生命、礼仪等德育课程,体现专题化、系列化,力求做到有意识地创造环境,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达到德育无痕的目的。

2、结合十一五校本培训要求,继续抓实班主任培训,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导学到位。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建设一支有高度责任心、有爱心、有业务能力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3、将雏鹰争章和特色队建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特色班级、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强化中队建设的功能,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学习,自觉践行,争做阳光学子、爱心少年。

4、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由专家导教,开设专题讲座;由学校导学,开展礼仪教育;由家长导行,组织亲子活动。并充分发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种益智、益能活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做阳光学子、做文明儿童。

5、利用各种阵地和契机,切实加强行规训练,培养有礼仪意识和文明举止的一中心学子;针对各类问题学生的情况,做好行规引导、心理疏导、心理个案研究、辅导资料积累等工作;开设关爱热线,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形成关怀性的师生关系。

㈣、教学工作

具体目标:

1、确立办学的质量意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加大考核、评比、奖惩的力度,学校教学质量在区内保持领先。

2、聚焦二期课改,加强对课程、教材、策略的研究,努力做好新教材在各年级全面实施的探索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校本研修,逐步形成学校的教研文化。使一中心学子在智能、体能、技能各方面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

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教学展示等途径,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行为研究,重点开展对学生学力培养的研究,积极探索新一轮的校本研修,提高实效性。

2、以二期课改的目标要求为核心理念,聚集课堂,质量取胜。以家常课为重点,通过观课学习、课例反思、协作研究,形成校内、校外课改实践的互动与发展,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为抓手,着力抓实教学过程性管理,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力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3、切实抓好教研组建设。形成组与组之间互学共进的格局,各教研组严格实施管理规范,积极推进优秀教研组的评比工作,提升教研组学习、研究的工作实效。

4、积极投入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课程研究及教学研究,根据学生需求、教师特长,着力做好计算机与美术整合摄影口风琴教学运动智能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工作;开展教学研讨会和学科节活动;继续抓好学校特色工作,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兴趣等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5、教会学生掌握体育与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以听觉和视觉艺术为基础的知识,体验丰富生活,陶冶审美情感;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教会学生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㈤、教育科研

具体目标:

1、以队伍建设推进科研繁荣。健全科研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层面的科研骨干在教科研工作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2、以措施保障夯实科研力度。在原有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有效地解决教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研究工作顺利、持续地开展。

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学校实验课题《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研究过程,加大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和实效。

2、落实学校教育科研的三点要求,即立足点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同步;着眼点与个人理论、实践的需求结合;切入点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吻合,积极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3、以二期课改为推动力,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过程性研究,除了注重参与研究的量,更要注重参与研究的质,将课题研究、课改实践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4、注重科研骨干培养,以辅导讲座为抓手,指导骨干教师开展课题设计和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促进骨干教师加强理性思考,将日常事务工作提升为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工作。创设机会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市区科研培训,带动全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5、健全科研的保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以科研室牵头协同骨干教师加强对学校各级课题的指导与辐射作用;加大经费保障,设立兴南教育奖励基金的科研基金项目,每年做好立题、中审、结题的评选奖励工作及各类论文评选和推荐发表工作,保持学校科研工作的良好态势。

㈥、校园环境

具体目标:

1、重视校园基础环境建设,借助新建校园宽畅的自然空间,给学生创设张弛有度的学习、活动环境,让校园充满活力,给师生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2、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根据新建校园特有的教育功能,给师生创设幸福愉悦的工作、学习环境,让校园文化体现教育的现实意义。

具体措施:

1、注重校园整体规划,校园布局和装饰力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形成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努力创建多元的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和个性风格。

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以校园广播、宣传栏和教室内的黑板报等为载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在校园设立读报栏,悬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形式,让校园的墙面、镜面、版面都能说话,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践性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军民共建、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成功感,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以“崇尚环保、净化环境、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开展卫生月禁烟周地球日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师生美化、优化环境的意识,营造舒适、和谐且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工作氛围。

5、学校设立读书苑怡情坊、“健身阁”,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五、阶段目标

㈠、准备阶段:20079月至200712

总结前三年办学经验,制定完善新三年学校发展规划。

㈡、实施阶段:20081月至200912

分阶段实施:

20081~200812  在课内外重点推进两纲教育;开展学校课题研究;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校园物理环境建设。

20091~200912  继续落实两纲教育;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为新课改的全学段实施作好人力资源准备;着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㈢、总结阶段:20101月至20108

总结学校教育改革经验,着手制定新阶段发展规划。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