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教科研培训讲座稿1

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20096

一、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

、类型

1、实证性研究报告

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

2、文献性研究报告

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

3、理论性研究报告

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

、结构

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

 

二、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㈠、题目

1、题目的内容:类型、定位、作用

2、写作要求:标题要准确;标题要新颖;题式可多样;标题要简洁

㈡、署名

1、署名的方式:集体署名,个人署名

2、署名的规则:按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惯例

㈢、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

属于支柱性概念。

㈣、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㈤、正文

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⑴、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⑶、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⑸、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

A、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

B、研究结果的讨论

2、写作要求

⑴、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

⑵、具体要求

掌握材料要充分

分析整理要科学

图表使用要恰当

观点材料要统一

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

内部逻辑要严密

标题序号要规范

讨论部分要简练

㈥、结论

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

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

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

㈦、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

㈧、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三、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方法

㈠、影响研究报告和论文质量的因素

1、研究工作本身

2、研究者的哲学水平和研究素养

3、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㈡、写作步骤

1、确定成果类型及主题——定位。

2、谋篇构思,拟定写作提纲。

⑴、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分析研究内容,形成尽可能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放)

⑵、选取三特(特长、特色、特点)进行创造性构思,突出重点难点,围绕中心论点进行系统梳理。(收)

⑶、照顾文章结构比例的匀称性,进行适当的内容调整。

⑷、拟定写作提纲:句子提纲、标题提纲、段落提纲、图表式提纲。

3、初稿写作`

⑴、有话想说

⑵、无话可说

处理方法:忘、回、跳

⑶、有话能说

4、修改定稿

⑴、关注三类问题:全局性问题、局部性问题、细节性问题

⑵、修改方法

A、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法

B、边写边改-一气呵成法

C、同行交流-导师点评-自我修改法

 

四、撰写中出现的问题

㈠、选题

过大、过空、过泛,缺乏实效性,追风现象明显,命题作文、应景作文现象明显,敷衍应付行为居多。

㈡、写作

1、文章类型体裁选择定位不准确,破题困难,不能抓住切入点和结合点契合点;

2、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3、概念界定不清晰,划分不统一、不穷尽;基本概念术语理解不透,空话套话比较多,胡乱套用现象明显;

4、缺乏系统观和整体观,思维方式满足于简单的罗列和枚举,出现跳跃性思维、游走式思维,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那儿;

5、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理论推导缺乏,理论体系构建困难;

6、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跟着感觉走;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意的印证,出现理论与实践分离,论点和案例脱节的现象,且缺乏对案例的必要分析;

7、资料收集、综合分析意识淡漠;收集不全面充分,观点材料不统一;

8、材料取舍比较困难;数据处理不科学,分析水平比较简单原始;

9、治学态度不严谨,结论推断比较随意,缺乏足够必要的实证研究数据支撑,往往凭感觉经验下结论;

10、语言拼凑痕迹明显,一味追求对仗工整,明显有文学化倾向;语言表达不流畅;标题冗长,不够简洁明了。

㈢、原因

1、理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真下功夫;存在知识性缺陷,忽略条件性和方法性知识的学习

2、理论底蕴不扎实,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手段、措施——条件——目标之间缺乏合理构建,应然与实然、理念、经验与行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结;

3、研究动态现状了解不够;难以把握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很难抓住源头问题做文章;容易出现重心偏移、定位不准的现象;

4、对自身教学经验反思不够,理论与经验的契合点抓不准;经验不能升华为理论;

5、研究设计不科学、过程不落实,操作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抓手、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关信息